李恒瑞(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思想体系和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阶段、新起点。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形成了包括发展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基本手段(统筹兼顾)四个层次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应当从世界观、价值观的内在统一上理解其长期的整体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思想体系;指导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中国正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开放姿态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一个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新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性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指导中国发展全局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抓住“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以时代精神并从全人类的高度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思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全局,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统一上,概括凝炼中国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发展认识的思想理论成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入了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中国需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首要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新阶段的思想成果和理论标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中国实践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的进程,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之脉的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出发,引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结论,作出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性创造,形成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发展的逻辑,以作为行动的向导,这就叫“具体的统一”。时代在发展,中国在前进,实践在推移,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又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不断在新的阶段、新的水平、新的平台上达到新的统一,这种与时俱进的具体的统一,当然又是“历史的统一”,变化与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毫无疑问,我们应当以这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方法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历史进程,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上去理解、把握今天提出和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理论创新价值。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高扬和扩展这一主题,立足于和围绕着这一主题,推动着理论和实践走向新的统一,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走向新的起点、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或宗旨是什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关于研究和实现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指出,以往的人类哲学为我们“留下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处在生成和消逝的不断过程中的世界的观念。现在不再向哲学,而是向一切科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自己的特殊领域内揭示这个不断的转变过程的运动规律。”[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列宁称之为“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3],他认为,辩证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4]。恩格斯晚年还曾明确提出,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唯物史观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6]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包括它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都是以研究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为主题、为宗旨的,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指出了研究、思考发展问题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类发展观念、发展理论认识的最高水平。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它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即关于社会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认识社会历史、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实的人及社会实践的观点与方法,历史辩证法的观点与方法,以生产力、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的观点与方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科学结论等。第二,观察社会发展问题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包括关于通过批判、扬弃资本主义和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而实现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普世价值目标的科学预见、科学论断,关于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的思想,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二者相统一的以人为本原则等。上述这两个基本方面,即观察、思考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论与崇高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即社会发展观。简而言之,谈论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把价值目标的确定建立在对社会规律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又以对社会规律的科学认知去指导实现价值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这种统一性,才能真正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理论,作为发展观,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广义的,即“一般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即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和思维方法论;二是作为狭义的,即“社会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即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规律的阐释及观察社会发展问题的思维方法论。无论从广义的还是从狭义的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都是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直接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特别是它的社会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推进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视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本、思想之源,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又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提升到了时代的新境界。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其出发点、着眼点,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扫清了中国发展之路上的旧制度的障碍,选择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启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并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奠定了根基。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转向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中国这个主题上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寻找、探索中国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战略。邓小平响亮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主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转变,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与转型,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其主题仍然是发展。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进一步凸显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并从中国发展的高度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出了时代的新回答,强调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明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紧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时代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总题目,概括凝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关于发展问题的一切重要的理论成果,吸收世界发展观理论研究的积极因素,实现了我党在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推动理论和实践走向新的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点的结合走向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随时代而进,在与各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当今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新阶段,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发展与发展观,已成为普世性的课题,并且以十分紧迫的要求提到了中国人面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体制的改革,转变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与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发展观念上的深刻的革命。这是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有决定命运性质的革命。以解决发展观问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规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国情、世情的共同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新阶段。第一,它凸显并丰富了发展这一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同全人类的时代主题的高度统一,在更广阔的范围上、更深刻的内涵上提出和解决发展问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空间。第二,它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温饱阶段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对发展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世界发展理论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整地勾划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由此进入以“什么是发展、怎样促进发展”为中心议题、以确立和阐述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第三,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提升了发展的境界,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发展的思路与战略,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促进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总之,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以社会发展观上的深刻变革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将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新的与时俱进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的思想体系,它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形态,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其价值目标就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就是一个以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规定和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提出,又从更深刻的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既包含着在经济发达和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最终共同富裕,又包含着在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导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概括,从而扩展了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包含着对“人”的理解和对“本”的理解两个方面。这里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7],“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8]这里讲的“人”与“民”又是相通的。“人”相对于“神”、“物”;“民”则相对于“官”。从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从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来看,发展是每个现实的个人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从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执政宗旨、行政宗旨上看,发展应当惠及全体人民,是为人民的发展。以人为本,究其实质,也就是以人民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的“本”,指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为了谁”发展,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承认并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价值观念,让发展的成果(物质成果、政治成果、精神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二是“依靠谁”发展,承认并尊重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去促进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创新精神。总而言之,以人为本包含了“人是根本目的”和“人是基本动力”双重意义,解决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问题。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属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根本着眼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以人的发展状态作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包涵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全面”:第一,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以及人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第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仅包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包括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第三,全面发挥人的才能,包括通过教育、激励和竞争机制,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互为条件,互为前题,缺一不可。人的需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全面发挥人的才能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
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生态环境。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条件。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不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是能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社会制度。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状态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性质的要求与体现。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是指社会生活各领域发展的全面进步状态,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水平;就是发展经济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发展民主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调整社会政策、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性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要求,主要是指社会结构各要素、社会关系各环节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包括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各个环节上的相互协调,即社会普遍繁荣和结构要素协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倡导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承续发展。总之,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求,是指经济社会系统(社会内部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外部系统)两大系统内部及相互关系上的协调、和谐,即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社会全面进步状态。
4、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问题是善于统筹兼顾,提高执政党和政府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条件,而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关键问题又在于提高执政党和政府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这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与手段。这是对执政党建设的要求,也是对国家政权建设的要求。
善于统筹兼顾,首先要明确统筹兼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统筹协调的主要任务是“五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又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际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善于统筹兼顾,其次要提高执政党和政府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能力和本领,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还必须努力增强“六个本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做好前述的“五个统筹”,必须提高这“五大能力”,增强这“六个本领”。
要善于统筹兼顾,重要的是必须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总的原则和理念,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说来,一是执政为民的三原则,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指党的执政行为和政府的行政行为的价值规范;二是执政体制的三原则,即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党的执政原则,也是政府的行政原则,是指党的执政行为和政府的行政行为的制度规范。坚持和贯彻好价值性规范和制度性规范这“两大规范”,我们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真正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统筹兼顾。同时,要把这种统筹兼顾扩展到全社会,做到党和政府有统筹兼顾的能力,社会有统筹兼顾的机制,企业有统筹兼顾的自觉,全民有统筹兼顾的意识。
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在对发展这一主题的以人为本的时代阐发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内容的总体性把握,又可以将上述的四个基本层次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生态条件);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手段)。贯穿于原则、目的、条件、手段这四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价值观,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合规律性要求与合目的性要求的统一。
三、指导中国长期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抓住机遇更快更好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新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不仅以其系统的理论形态继承、概括和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论、发展思想,因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而且以发展为主题,以发展观为总题目,构成了涵盖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丰富内容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表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新起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长期的和整体性的指导思想。
1、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长期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忠实地贯彻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也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概括、新阐述。它对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关于发展、社会发展的范畴作出了时代的新阐述,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社会和谐的观念、可持续性的要求纳入“发展”范畴,对此作了明晰的、完整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新概括。它对唯物辩证法(一般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特殊辩证法)的思想作出了新的拓展,如社会矛盾的协调性的观点,社会关系的和谐性的观点,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的思想,以及对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统筹兼顾方法论的新的系统性的概括与发挥。它坚持并推进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社会认识论思想,坚持从中国实际和时代趋势出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运行规律的认识,既尊重社会运行规律又尊重自然运行规律,重视两个系列的规律的统一与协调,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把尊重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放在优先的地位。它强调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世界眼光和时代思维,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邓小平的社会开放思想。它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的要求上观察、解决党的执政方式、执政体制问题,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大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坚持和丰富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并作为观察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2、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长期发展的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凸显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坚持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忠实地继承并向前推进了这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它重新确立并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承认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这二者的统一上,从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动力这二者的统一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明确地、完整地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它深刻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本质规定,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作了既具中国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科学界说。它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具体化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它在继承邓小平提出和论述的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标准,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状况、进程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和最高尺度。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以从未有过的高度,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本质所在,又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3、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长期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这二者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价值观,贯穿于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当然也是指导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世界观所强调和解决的,是发展的合规律性问题;价值观所强调和解决的,则主要是发展的合目的性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分割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批判扬弃资本主义、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而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实质上又是真理性的判断、合规律性的判断,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真实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在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但从实践层面上说,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又必须以真正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前提。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政策,才能稳定地实现价值目标,反之则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同时,在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在贫富差距凸显、经济政治利益多元化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能偏离或忽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只有真正在观念上和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才能全面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与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阶段、新起点。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形成了包括发展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基本手段(统筹兼顾)四个层次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应当从世界观、价值观的内在统一上理解其长期的整体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思想体系;指导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中国正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开放姿态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一个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新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性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指导中国发展全局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抓住“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以时代精神并从全人类的高度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思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全局,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统一上,概括凝炼中国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发展认识的思想理论成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入了体现时代特点、符合中国需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首要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新阶段的思想成果和理论标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中国实践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的进程,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之脉的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出发,引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结论,作出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性创造,形成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发展的逻辑,以作为行动的向导,这就叫“具体的统一”。时代在发展,中国在前进,实践在推移,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又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不断在新的阶段、新的水平、新的平台上达到新的统一,这种与时俱进的具体的统一,当然又是“历史的统一”,变化与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毫无疑问,我们应当以这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方法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历史进程,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上去理解、把握今天提出和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理论创新价值。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高扬和扩展这一主题,立足于和围绕着这一主题,推动着理论和实践走向新的统一,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走向新的起点、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或宗旨是什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关于研究和实现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指出,以往的人类哲学为我们“留下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处在生成和消逝的不断过程中的世界的观念。现在不再向哲学,而是向一切科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自己的特殊领域内揭示这个不断的转变过程的运动规律。”[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列宁称之为“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3],他认为,辩证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4]。恩格斯晚年还曾明确提出,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唯物史观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6]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包括它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都是以研究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为主题、为宗旨的,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指出了研究、思考发展问题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类发展观念、发展理论认识的最高水平。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它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即关于社会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认识社会历史、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实的人及社会实践的观点与方法,历史辩证法的观点与方法,以生产力、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的观点与方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科学结论等。第二,观察社会发展问题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包括关于通过批判、扬弃资本主义和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而实现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普世价值目标的科学预见、科学论断,关于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的思想,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二者相统一的以人为本原则等。上述这两个基本方面,即观察、思考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论与崇高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即社会发展观。简而言之,谈论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把价值目标的确定建立在对社会规律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又以对社会规律的科学认知去指导实现价值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这种统一性,才能真正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理论,作为发展观,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广义的,即“一般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即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和思维方法论;二是作为狭义的,即“社会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即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规律的阐释及观察社会发展问题的思维方法论。无论从广义的还是从狭义的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都是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直接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特别是它的社会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推进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视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本、思想之源,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又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提升到了时代的新境界。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其出发点、着眼点,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扫清了中国发展之路上的旧制度的障碍,选择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启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并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奠定了根基。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转向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中国这个主题上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寻找、探索中国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战略。邓小平响亮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主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转变,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与转型,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其主题仍然是发展。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进一步凸显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并从中国发展的高度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出了时代的新回答,强调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明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紧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时代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总题目,概括凝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关于发展问题的一切重要的理论成果,吸收世界发展观理论研究的积极因素,实现了我党在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推动理论和实践走向新的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点的结合走向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随时代而进,在与各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当今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新阶段,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发展与发展观,已成为普世性的课题,并且以十分紧迫的要求提到了中国人面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体制的改革,转变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与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是一场发展观念上的深刻的革命。这是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有决定命运性质的革命。以解决发展观问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规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国情、世情的共同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新阶段。第一,它凸显并丰富了发展这一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同全人类的时代主题的高度统一,在更广阔的范围上、更深刻的内涵上提出和解决发展问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空间。第二,它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温饱阶段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对发展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世界发展理论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整地勾划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由此进入以“什么是发展、怎样促进发展”为中心议题、以确立和阐述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第三,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提升了发展的境界,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发展的思路与战略,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促进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总之,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以社会发展观上的深刻变革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将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新的与时俱进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观的思想体系,它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形态,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其价值目标就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就是一个以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规定和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提出,又从更深刻的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既包含着在经济发达和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最终共同富裕,又包含着在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导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概括,从而扩展了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包含着对“人”的理解和对“本”的理解两个方面。这里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7],“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8]这里讲的“人”与“民”又是相通的。“人”相对于“神”、“物”;“民”则相对于“官”。从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从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来看,发展是每个现实的个人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从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执政宗旨、行政宗旨上看,发展应当惠及全体人民,是为人民的发展。以人为本,究其实质,也就是以人民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的“本”,指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为了谁”发展,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承认并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价值观念,让发展的成果(物质成果、政治成果、精神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二是“依靠谁”发展,承认并尊重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去促进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创新精神。总而言之,以人为本包含了“人是根本目的”和“人是基本动力”双重意义,解决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问题。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属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根本着眼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以人的发展状态作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包涵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全面”:第一,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以及人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第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仅包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包括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第三,全面发挥人的才能,包括通过教育、激励和竞争机制,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互为条件,互为前题,缺一不可。人的需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全面发挥人的才能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
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生态环境。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条件。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不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是能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社会制度。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状态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性质的要求与体现。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是指社会生活各领域发展的全面进步状态,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水平;就是发展经济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发展民主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调整社会政策、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性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要求,主要是指社会结构各要素、社会关系各环节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包括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各个环节上的相互协调,即社会普遍繁荣和结构要素协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倡导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承续发展。总之,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求,是指经济社会系统(社会内部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外部系统)两大系统内部及相互关系上的协调、和谐,即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社会全面进步状态。
4、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问题是善于统筹兼顾,提高执政党和政府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条件,而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关键问题又在于提高执政党和政府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这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与手段。这是对执政党建设的要求,也是对国家政权建设的要求。
善于统筹兼顾,首先要明确统筹兼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统筹协调的主要任务是“五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又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际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善于统筹兼顾,其次要提高执政党和政府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能力和本领,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还必须努力增强“六个本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做好前述的“五个统筹”,必须提高这“五大能力”,增强这“六个本领”。
要善于统筹兼顾,重要的是必须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总的原则和理念,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说来,一是执政为民的三原则,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指党的执政行为和政府的行政行为的价值规范;二是执政体制的三原则,即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党的执政原则,也是政府的行政原则,是指党的执政行为和政府的行政行为的制度规范。坚持和贯彻好价值性规范和制度性规范这“两大规范”,我们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真正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统筹兼顾。同时,要把这种统筹兼顾扩展到全社会,做到党和政府有统筹兼顾的能力,社会有统筹兼顾的机制,企业有统筹兼顾的自觉,全民有统筹兼顾的意识。
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在对发展这一主题的以人为本的时代阐发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内容的总体性把握,又可以将上述的四个基本层次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生态条件);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手段)。贯穿于原则、目的、条件、手段这四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价值观,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合规律性要求与合目的性要求的统一。
三、指导中国长期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抓住机遇更快更好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新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不仅以其系统的理论形态继承、概括和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论、发展思想,因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而且以发展为主题,以发展观为总题目,构成了涵盖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丰富内容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表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新起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长期的和整体性的指导思想。
1、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长期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忠实地贯彻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也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概括、新阐述。它对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关于发展、社会发展的范畴作出了时代的新阐述,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社会和谐的观念、可持续性的要求纳入“发展”范畴,对此作了明晰的、完整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新概括。它对唯物辩证法(一般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特殊辩证法)的思想作出了新的拓展,如社会矛盾的协调性的观点,社会关系的和谐性的观点,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的思想,以及对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统筹兼顾方法论的新的系统性的概括与发挥。它坚持并推进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社会认识论思想,坚持从中国实际和时代趋势出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运行规律的认识,既尊重社会运行规律又尊重自然运行规律,重视两个系列的规律的统一与协调,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把尊重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放在优先的地位。它强调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世界眼光和时代思维,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邓小平的社会开放思想。它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的要求上观察、解决党的执政方式、执政体制问题,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大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坚持和丰富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并作为观察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2、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长期发展的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凸显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坚持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忠实地继承并向前推进了这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它重新确立并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承认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这二者的统一上,从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动力这二者的统一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明确地、完整地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它深刻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本质规定,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作了既具中国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科学界说。它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理念,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具体化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它在继承邓小平提出和论述的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标准,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状况、进程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和最高尺度。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以从未有过的高度,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本质所在,又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3、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长期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这二者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价值观,贯穿于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当然也是指导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世界观所强调和解决的,是发展的合规律性问题;价值观所强调和解决的,则主要是发展的合目的性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分割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批判扬弃资本主义、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而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实质上又是真理性的判断、合规律性的判断,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真实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在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但从实践层面上说,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又必须以真正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前提。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政策,才能稳定地实现价值目标,反之则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同时,在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在贫富差距凸显、经济政治利益多元化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能偏离或忽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只有真正在观念上和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才能全面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与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