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无障碍 语音导航 简繁体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政声传递 > 详情
以赤子之心服务残疾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访谈
时间:2019-03-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摘要:以赤子之心服务残疾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访谈。

图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

  人物介绍张海迪: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哲学硕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党组副书记、执行主席,中国残奥委员会主席,康复国际主席。

  即使是颗流星,也要把光留给人间。1981年,很多人通过广播听到了张海迪的名字,还有她15岁就当医生,热心为农村老百姓治病的故事。当获得很多荣誉、风光无限的时候,张海迪却选择淡出人们视野,开始艰苦地写作,她清醒而沉静,出版了200多万字的作品,长篇小说《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生命的追问》《不沉的船》等。这些作品凝聚着她对生命和残疾的思考。

  11年前,她当选中国残联主席,离开山东省作家协会,来到中国残联工作。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今天的张海迪鬓边已有了白发,可是她保留着年轻时的一腔热情。

  2015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张海迪以中国残奥委会主席的身份,用英文做的申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那番陈述,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她的印象:干净明丽的湖蓝色西装衬得双眼动人、笑容闪闪,一贯浪漫的卷发则为底色的刚强打上了一束浓淡相宜的柔光,自信而舒缓。

  在过去的11年里,张海迪去很多地方调研,无论到哪里,她都会双手紧紧握住残疾兄弟姐妹的手,传递着安慰与鼓励;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微笑,散发着平和与快乐。这样的张海迪,甚至给了我们一种她并不痛苦的错觉,其实,她已经承受了59年的残疾痛苦。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张海迪始终忠于内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她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服务者、引领者,她要带着8500多万残疾兄弟姐妹一道追求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残疾人工作者要做高尚的、擎着火把为残疾人照亮生活道路的人”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残联成立30周年,以中国残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残疾人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新一届主席团也踏上了新的征程。未来的五年,中国残联既要推进完成“十三五”时期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和实现全面小康的繁重任务,又要推动制定实施残疾人事业“十四五”规划,为残疾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我们的工作不要像夏天的疾风暴雨,擦着地皮匆匆掠过,而要像秋雨绵绵,浸润大地。

  记者:从1988年您成为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已经过去30年了,您全程参与、见证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有何感想?

  张海迪:这3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残疾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新来残联的同志可能体会不到这种变化,但在这里工作10年、20年、30年的同志一定能体会到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我还记得30多年前来开会时一些残疾人代表没有像样的轮椅,他们有的坐着简陋的轮椅,还有的挪着两个小板凳,从这个小板凳挪到那个小板凳上前行。每当想起他们,我都觉得非常心疼,多么遥远的路,多么艰难的生活。我懂得残疾人有多么不容易。

  那时很多来参会的残疾人代表只有小学学历,有初中学历就很了不起了,高中学历就更少了,而现在残疾人代表的文化程度有的是大学,还有硕士、博士。

  30年多前,残疾人还存在被歧视、被边缘化的现象。比如,残疾人就业很困难,包括我个人去找工作时,总会听到这样的话:健全人都不好找工作,残疾人还想找工作啊?而今天,“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参与、共享”的崇高目标正在实现。

  记者:中国残疾人事业离不开残疾人工作者的付出,您说过,他们应该是残疾兄弟姐妹的知心人和热心人。

  张海迪:是的。我曾经说过,没有残疾人哪有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当我们看到残疾人联合会这块牌子的时候,要想一想“残疾人”这三个字凝聚着多少残疾人的期盼、多少残疾人家庭的希望。残疾人工作者要做高尚的、擎着火把为残疾人照亮生活道路的人。

  残疾人工作者首先要有同情心,更要有一颗火热的心。我们要体会千家万户的痛苦,把残疾人的痛苦装到心里,知道痛苦和无助是什么,知道残疾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残疾人工作者要为残疾人多做实事、做好事。残疾人工作不是面上的工作,不是组织几个轰轰烈烈的活动就完了,而是要做好一系列工作,持续为残疾人事业奔走呼吁。我们的工作不要像夏天的疾风暴雨,擦着地皮匆匆掠过,而要像秋雨绵绵,浸润大地。

  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残疾人事业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您能简要回顾一下吗?

  张海迪:2018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把残疾人脱贫攻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此,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等5部委联合制定了《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还有《助盲脱贫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贫困残疾人由281万减少到169万。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重要部署,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实现了0-6岁残疾儿童康复制度化保障。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共同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极大改善了残疾人康复状况。

  我们帮助残疾人改善物质生活,也不断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去年,国家颁布了《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从此,盲文有了“规范字”,手语有了“普通话”,为听障者和视障者与社会融合又打开了一扇大门。

  记者: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今年,残疾人工作者又将担负起哪些重任?

  张海迪:我们要帮助更多残疾人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的幸福生活;要帮助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的托养照料,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我们要努力推动康复大学早日建成,培养优秀人才,让残疾人得到最有效的康复;我们要创造更多机会,让残疾孩子接受融合教育;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更多残疾人就业,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生活。

  我们要继续呼吁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让温暖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我希望残疾人工作者始终与残疾人心贴心,千方百计为残疾人解决困难,在同奔小康的路上,决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残联组织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织一个网,让残疾人在哪里都能找到他们可以信赖的人”

  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核心是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残联组织改革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强三性、去四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残联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落实好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要求和残联改革方案,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残联一定要有活力,不能死气沉沉,活力要靠我们工作的热情和激情,要以赤子之心去关心残疾人。

  记者:人民团体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代表群众、服务群众的使命。残联与其他人民团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张海迪:相同的是我们都是做群众工作的,都要到群众中去。不同的是,残联凝聚着千千万万残疾人,更了解和理解他们的痛苦,这个组织是为了解除8500多万残疾人的痛苦而存在的。

  记者:2015年中央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群团组织建设必须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对此,中国残联如何贯彻和落实?

  张海迪:党的领导是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联改革建设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始终满怀深情,对残疾人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怎样认识残疾人、怎样发展残疾人事业、怎样做好残疾人工作、怎样发挥好残联组织的作用提出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残疾人身边,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千千万万的残疾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立足群团职能定位,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残疾人工作者要始终与残疾人心连心,要深入基层、深入残疾人家庭,进万家门、解万家难,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记者:2018年初,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时,强调要增强群团组织特别是基层的活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此,您怎么看?

  张海迪:残联一定要有活力,不能死气沉沉,活力要靠我们工作的热情和激情,要以赤子之心去关心残疾人。残联要有吸引力,要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决不能高高在上。这几年,有同志下去调研之前问我,海迪主席你有什么要求吗?我说,有,你们见到残疾人,一定要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把残联的问候带给他们,你们要去看看重度残疾人,给他们安慰和鼓励。如果残疾人感到温暖,我们这个组织就会有吸引力、凝聚力,大家就会把我们当亲人。你要是对群众不亲,群众对你不亲,那残联还有什么凝聚力、吸引力呢?

  记者:残疾人工作者要密切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请问,您如何看待残联的作风建设?

  张海迪:残联的同志们要与残疾人心贴心。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身边的残疾人朋友是多了还是少了,同他们的感情是近了还是远了?我要强调的是,残疾人工作者要始终把残疾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不要滋生官僚主义,而是要为这项事业倾注心血,做人民的好公仆。我们都要永远做一个让人民放心的人。

  记者:目前残联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请问,残联准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张海迪:我们要毫不放松地抓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待遇。要探索在残疾人比较集中的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建立残疾人组织,实现联系服务残疾人群众全覆盖,还要加强残联干部、残疾人组织工作人员的培训。大家工作光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方法,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还要把工作延伸到残疾人最需要的地方去。残联组织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织一个网,让残疾人在哪里都能找到他们可以信赖的人。

  “政协委员不仅要积极建言资政,更要推动创造一切条件帮助所联系的群众”

  从1998年至今,张海迪已担任5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深知政协委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她背后有几千万残疾人的期盼。21年来,她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驾驶汽车、建立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重度残疾人托养、大数据建设等持续调研、建言。

  ■第一次写提案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当时就凭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一遍遍地写,有时候一写就写到天亮。我想,带着感情写、带着真实的感受写,才能写出好提案。

  记者:您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提交的第一件提案是关于哪方面的?

  张海迪:我的第一件提案是关于无障碍建设的。1998年3月我来北京开会,上下火车都有台阶,开会驻地卫生间的门很窄,轮椅进不去。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困难,只有建设好无障碍环境,残疾人才能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

  我的第一件提案是《关于在机场、车站、码头建设无障碍设施》。我还在政协大会上作了《关心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无障碍设施管理》的大会发言。转眼20多年过去了,今天各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场、车站等都有无障碍设施,还有3400余辆动车组设置了残疾人专座。

  其实,第一次写提案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当时就凭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一遍遍地写,有时候一写就写到天亮。我想,带着感情写、带着真实的感受写,才能写出好提案。

  记者:您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一系列提案,一提就是10年。是何机缘让您关注这一问题?

  张海迪:1988年我出访日本。我访问残疾人工场的时候,工场长开车带我参观,上车后他说,他和我一样,也是嵴髓损伤者。我这才发现,他也是残疾人。我那时就想,身体的部分残疾并不意味着失去全部的能力。要发掘潜力,残疾的生命也能创造新的生活。我们要让残疾人实现美好的梦想。

  后来,我在1999年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机动车辆的提案》;2000年又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2001年,我再一次提交了《关于允许有能力的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提案得到公安部等部门的回应。2003年,公安部首先出台了允许左下肢残疾人驾车的便民措施。随着我国相关技术和条件的成熟,经过反复论证,2009年底,公安部发布了《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进一步放宽了申请驾驶证的身体条件,在配备了辅助设施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右下肢和双下肢残疾、手指有残缺、听力有障碍等三类人员申领驾驶证。新规定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6年,公安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单眼视力障碍人士和上肢残疾人驾驶汽车相关工作的通知》,允许单眼视障和一只手掌缺失的人员申领驾驶证。目前,全国已经有16万多残疾人领取了机动车驾驶证。

  记者:您多次呼吁建设康复大学,进展如何?

  张海迪:有一次我在湖南湘雅医院调研,看见上百个孩子在等待接受康复治疗。后来每当想到那些脑瘫孩子渴望的眼神,想到他们亲人急切的心情,总是内心不安。近几年来,虽然各地都建设了康复中心或机构,但是康复人才普遍很缺乏,康复条件也不够先进。

  康复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程。因此,我认为,国家应该建设一所康复大学。

  我多次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设康复大学,加快康复人才培养”的建议。2016年,“建设康复大学”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目前,中国残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康复大学的建设。

  记者:您未来履职将重点关注哪方面?

  张海迪:今后还要更深入地从社会环境建设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审视思考残疾人问题,继续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政协委员不仅要积极建言资政,更要推动创造一切条件帮助所联系的群众。

  “前方就要到达小康站,那里是更美丽的树树春花的好光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特别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筹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为新时代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我们要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助残活动。希望青年志愿者助残更好地发挥作用,凝聚起可持续的力量,关爱帮助残疾人,一代接一代地做。

  记者:对于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您有什么看法?

  张海迪:我们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残疾人事业。保障救助不是临时看望,今天的残疾人工作已经跟以前有所不同了。那时候过节,大家就会带上米面去看望残疾人,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吗”,说几句“祝你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就走了。第二年再去,又是相同的话。虽然残疾人也感受到了温暖,但是残疾人需要的是可持续的服务和支持。

  据民政部统计,2018年,我国社会组织总数超过80万个,社会力量是巨大的资源,我们要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助残活动。希望青年志愿者助残更好地发挥作用,凝聚起可持续的力量,关爱帮助残疾人,一代接一代地做。

  记者: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残联在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海迪:加快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解决好“因残致贫”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残联要配合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突出重点、兜住底线,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

  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是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残联要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和就业促进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努力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过上更好的生活。

  记者:残联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与残疾人服务的融合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海迪:现在,中国残联已经采集3300多万持证残疾人的需求信息,通过动态更新,全面真实掌握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和改进残疾人服务。每一个数据都要真实反映残疾人的需求,每录入一个数据,就有一个残疾人多一分希望。我们得到的数据越准确,残疾人得到的帮助就越多。我们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提高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

  记者:展望未来,您有什么想对残疾人兄弟姐妹说的吗?

  张海迪:新时代开启残疾人事业新征程。相信在新时代残疾人工作一定充满新的希望,期待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的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复,为融入社会创造条件。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更加充满信心,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残疾人创造生活的奇迹,我们会有更好的辅助器具,帮助残疾人去行走,去奔跑,实现更多的愿望。

  2020年全国人民要实现全面小康,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迈向小康铺好每一块砖,开好每一条路,架好每一座桥。在驶向美好未来的列车上,决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我想对残疾人兄弟姐妹们说,前方就要到达小康站,那里是更美丽的树树春花的好光景……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