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惠英,现任东莞市残联教就部部长。2003年,她调到东莞市残联,亲自筹办了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18年里,她既是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推动者。
陈惠英,现任东莞市残联教就部部长。2003年,她调到东莞市残联,亲自筹办了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18年里,她既是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推动者。
她先后开创了东莞市0-6岁孤独症、听力障碍等四类残疾儿童的康复与教育事业,开创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模式,开办融合幼儿园,并带领团队将残疾儿童康复业务推至广东省乃至全国前列。她所在的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培训实习基地”“全国引导式教育示范中心”“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陈惠英的名字出现在《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候选名单》内,这对于已经有21年党龄的陈惠英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誉。她坦言,作为一名党员,忠诚、担当、自律、创新是守则;真心实意为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服务,尽最大努力支持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是理想;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则是她最大的梦想,也是她一直在坚持和实践的事。
从0到1创建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1991年,刚从幼师毕业的陈惠英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从事幼教,一干就是12年。在这段时间里,她不仅成长为东莞幼儿教育语言学科带头人,还被市政府授予“东莞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2003年,因为工作的调整,陈惠英调到了东莞市残联,专门负责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刚开始着手做特殊儿童教育工作时,陈惠英感到一片迷茫。“我没有到残联之前,对残障人士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也没有一个概念,可以说也没有接触过残疾孩子。”因此,她面临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
为尽快了解和熟悉特殊儿童及其康复教育的方法论,陈惠英报读了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在职研究生课程。同时,她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到香港的专业机构跟岗,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就这样,她一边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一边着手构建康复机构的服务模式。
2004年,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陈惠英亲自筹办了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同年12月,她开创了东莞残疾人康复中心0-6岁脑瘫、智障、自闭症及听力障碍四类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新模式。得益于12年幼儿教育的工作经验,她更清楚支持孩子发展应该怎么做。因此,这一创新模式不但开启了东莞市特殊儿童全人发展的康复路,更成为全国各地残疾儿童康复业务建设的蓝本,此后,全国各地争相复制东莞康复中心的康教模式。
但在康复中心初创期经历的困难,只有陈惠英和她的团队懂。“那段时间基本上晚上两点钟睡觉,六点钟就要起床。”陈惠英说。从筹备、场地设计、环境布置、聘请专业教师、课程设置,到最后招收学生,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
早期,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实在太少,招聘的时候陈惠英只能选择专业相近的人员,并对所有新来的老师手把手教学。针对每个招收进来的特殊儿童,还要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和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同时,还要花费心力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家长们更相信医生,要转变他们的理念,就要在实操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原来这样做孩子是有进步的。”
陈惠英说:“虽然过程真的很难很难,但也是通过这个从0到1的过程,收获了很多。”在被特殊儿童需要的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正是因为从零开始,所以我把整个教育理念,特别是学前教育这种架构模式带进来以后,更能看到特殊儿童的进步,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据统计,自陈惠英担任康复中心负责人以来,共为3300余人次提供了康复和教育服务,康复有效率100%,显效率达85%以上;近400余名脑瘫和听障儿童回归主流,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我们会一视同仁为每个孩子而努力
经过十七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分别建立起促进残疾儿童全人发展的引导式教育模式和听力语言康复教育教改模式,即“以康复技术为支撑,学前教育为基础,康复工程、康复干预及家庭参与”的全面康复模式。中心共设有脑瘫儿童康复部、听力障碍儿童康复部、学前融合教育部等。
陈惠英常对中心的特教老师说:“我们不是要通过展示孩子的残疾来搏取同情与怜悯,而是要通过展示孩子的能力来赢得理解与支持。”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她让许多特殊儿童回到社会,而这些特殊儿童及其家长,也在反过来激励和鼓舞着她更坚定地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这条路。谈起印象深刻的服务对象,她感慨,这些事情实在太多。
曾经有一个听障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办法佩戴上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的价格在20万左右,由于当时国家资助政策不够完善,凑不齐钱的家长只能耽误孩子宝贵的康复时机。每次看到陈惠英,家长都是无奈和哭泣。
为了不让钱的问题成为这个孩子通往有声世界的绊脚石,陈惠英费心尽力联系东莞市相关部门,提出建立东莞户籍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资助和补贴制度、语言处理器更换制度。没想到,最终这个方案顺利被采纳。
根据相关方案,东莞对听力障碍儿童少年资助项目包括两类:其一是适配人工耳蜗资助项目,该项目对符合条件的0至15岁听力残疾儿童少年适配基本型人工耳蜗者,给予一次性适配费用全额补助,补助标准不超过15万元/人。申请到补助之后,这个孩子马上做了耳蜗,康复效果也非常好。
家长很感动,为了表示感谢,给陈惠英塞了个信封,信封里面装满了钱。她当即把信封还给家长,并严肃地跟家长说:“我好不容易帮你争取来的财政补贴,就是为了减轻你们的经济负担。你们也不要有心理负担,你的孩子在我们的机构里面一样会得到很好的康复。我们会一视同仁,为每个孩子而努力。”
随即家长抱着她大哭起来。后来,这个孩子离开康复中心到普校上学,陈惠英也始终在追踪跟进他的的成长情况。如今,孩子在主流社会中学习生活,一切正常,顺利的话,今年即将参加高考。“他应该能够考到一个很好的大学。”陈惠英说。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回忆起这些细小的事,她依旧十分感动。虽然每次面对这些家长时,她心里都非常难受。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原本处在绝境中的孩子和家长重新拥抱生活,就会让她觉得自己的努力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也让她更有动力去做好这份事业。
陈惠英与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参加毕业典礼
把融合教育当成事业去发展
在很多人眼中,陈惠英是能够为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一切的女人。入行以来,她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到香港学习的那段时间,她看到了先进康复理念是如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也看到了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过程中起到的奇妙作用。这些都让她感触颇深,也奠定了她把特殊儿童教育当成人生事业去发展的基础。
为此,她立下铮铮誓言:“从东莞出发,做残疾儿童康复和教育事业的良心人,为残疾儿童铺就一条回归主流之路。”
每个特殊儿童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才是适合他们的专业化教育?这些都成为她每天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你一定要看到这些孩子发展的前景。”陈惠英说:“在专业的事情上,有自己的独特判断是很重要的。”
为此,陈惠英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她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参加行业内各类专业培训,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和专业内涵。“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经过一系列研究和学习,她公开发表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与辨析》《引导式教育改写脑瘫儿童命运》《在特殊儿童学校低年级班推行引导式教育的策略》《浅谈我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一项聋童回归主流社会的铺路工程》等文章。
2015年初,她首次提出申办融合教育幼儿园,受认识、观念等的影响,“不理解、不支持、不可能”是她听到的回复。在多番争取及理事会的支持下,最终,东莞市政府联席会议成功通过并同意筹办融合教育幼儿园。为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她亲自担任设计,每天蹲守施工现与建筑师一点点确认每个施工图、跟进监督至幼儿园完成装修。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16年9月,广东省乃至全国首家设有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招收脑瘫、智障、听障及孤独症儿童的融合幼儿园——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在莞开班招生,这也开创了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先河。
为进一步推动融合教育发展,陈惠英多次探访请教专家学者,并带着几个同事于2017年成功筹办了为期三天、近500人参加的第一届“融合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全国研讨会。北师大、华东师大等全国一流学府的专家学者及中残联、省、市残联与教育部门的领导、一线教师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融合教育。研讨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学者、领导们一致点赞东莞市残联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这也有力促进了东莞融合教育发展的步伐。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推广,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特殊儿童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良好,与普通儿童的相处非常融洽,融合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如果要推动一个体系的发展,肯定要做到广泛覆盖。”对此,陈惠英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
“我们要让东莞市各个镇街的学前教育界形成对融合教育的宣传推广态势。简单概括来说,一要传播融合教育的理念;二要让所有幼儿园都进行扫盲,了解什么是融合教育;三要培养出一支骨干的团队。将来,这支团队可以在这个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去带动更多的人,或者指导更多的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目前,她正带领团队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办法,计划在全市推广融合教育幼儿园。
可喜的是,融合教育推广已被列入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民生实事在全市推广。而陈惠英也正摩拳擦掌,准备将自己的事业发展壮大!
陈慧英带孩子和家长参加电视节目
家人和团队的支持是最坚实的后盾
无论是做特殊儿童的教育,还是推广融合教育,陈惠英对自己的方向都很明确,对于想要达成的目标,她一定会想进办法去推动。当然,这其中遇到的阻力也不少,但她总会以“这些困难无法阻碍我去做我想做的事”的心理暗示来提醒自己。
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心大的人,相较于生活中其他的诱惑,她更享受工作的挑战,以及工作成就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当然,可以排除万难去做开创性的工作,一切还离不开她的家人和团队的支持。
离开幼儿园转行的时候,陈惠英的儿子刚上小学,但因为工作繁忙,她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好在父母给予她强力支持,最大限度地为她解决后顾之忧,让陈惠英可以安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谈起这个话题,陈惠英内心充满愧疚。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她都感到亏欠。“虽然现在孩子长大了,不需要我陪。但是我的父母也老了,没能花更多的时间去陪陪他们,这是让我感到非常不安的事情。”人的一生会错过很多事情,随着事业的慢慢稳定,陈惠英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弥补过往错过的陪伴时光。
除了家人的支持,领导和团队伙伴的信任也很关键。“我觉得我很幸运的是,当时我们的领导很信任我做事,因此他们也没有过多干预,而是放手让我去做。同时,也十分感谢团队伙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家人和团队的支持为陈惠英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因此她从不后悔转行,并下决心要为特殊儿童做好事、尽全力。
今年的5月12日,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计划正式启动。这是东莞市融合教育发展事业的新起点,将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让更多人参与到融合教育事业中来,共同保障东莞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助推东莞市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的建设。
这一切,都将助推陈惠英“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回归主流”这一梦想更快实现。同时,这也是陈惠英事业的新挑战,但她表示,已经做好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