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荔湾区西湾路85号的商住大厦里,有一家专门为精神病康复者和心智障碍者服务的机构,这家机构教他们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引导他们学会社交,让他们习得工作的本领。
在荔湾区西湾路85号的商住大厦里,有一家专门为精神病康复者和心智障碍者服务的机构,这家机构教他们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引导他们学会社交,让他们习得工作的本领。
在这里上课和学习的孩子,有时会遇到附近居民的质疑,但存在于这些孩子脑海里的如星状隐秘而闪耀的遐思,又常常带给大家惊喜。他们单纯又友善,他们热情又笨拙,他们孤独又合群……
小帅今年20岁,是一个心智障碍者,看到记者走进课室,他急忙放下手中的拖把跑过来要握手。就业导师李国斌介绍,这只是他的一种待人方式。通常见到一个新的陌生人,他都要“五连”做齐:握手、要签名、要微信、要电话、打电话。
小帅到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学习已有3个月,在这些日子里,就业导师李国斌除了教他一些必备的工作技能,还积极对他进行情绪引导、职业规划。目前,小帅已经在一家合作的补习机构当实习保洁员一个月,顺利的话,不久的将来他就可以转正,正式成为一名可以自己赚钱的社会人。
图为小帅正在练习做清扫
1998年,为满足广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工作的迫切需要,弥补广州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空白,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引进香港利民会的技术,成立了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
作为广州社工行业的先行者,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算是最早期的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之一。他们在精神复康社会工作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摸着石头过河,也总结了一套极具经验的模式,为精神病康复者和心智障碍者提供多元化的康复服务和就业服务。
2016年4月,经荔湾区民政局批准,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正式变更为“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心以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手法,为精神病患者家属提供以社区为本的服务,使之成为为精神病患者家属及康复者提供资讯及辅导服务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
图为就业辅导员给他们做就业辅导
不被理解的机构组织
王坤是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也是机构最早期的社工之一。至今,王坤已经在中心服务了近22年。说起这些年遇到的阻碍,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站点被误会为“精神病院”,屡遇居民抵触。
无论是精神障碍还是心智障碍,这些群体的存在常被人误解,有时会被无视,有时会被装上错误的滤镜,加上见于公开报道的极端案件,让这个特殊人群在部分人心中的形象变得较难接触和相处。
2006年,当他们将利康中心的场地设在商住楼时,遭遇了重重障碍,居民通过投诉上访、拉横幅、媒体曝光等方式阻止中心建设。王坤回忆道:“当时我们暂停了所有大型活动,邀请居民代表到中心场地了解服务,也会在一些居民座谈会上做澄清和呼吁。”
他们将中心正门与小区入口设在不同的位置,虽然进驻的风波逐渐平息,也没有出现过安全事件,但是这些年间,不同的误会和间隙还是存在于人们心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2016年,为了更好地近距离服务精神病康复者,他们在金沙洲设置服务点时,也遭到反对。
“我们可以看到,这10年间,民众对这个特殊群体依旧存在着偏见。所以想要实现残健共融,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需要去了解对方。”也是因为这样,非科班出身的王坤一直坚持在这个行业里,致力倡导建设一个平等、尊重、接纳的社区环境,使精神病康复者及其家属能无障碍地参与社会事务。
在王坤看来,消除或者尽可能减少偏见,不该由个人和家庭独自完成,而是需要社会整体环境的协助和支持,通过障碍个体、障碍家庭与社会的互相融合,使个体参与社会的障碍得以减少甚至消除。
图为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角
对支持性就业的成功探索
近年来,随着机构的发展,广州利康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宽,不仅服务精神障碍群体,还服务心智障碍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心智障碍者因自身的障碍,在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显得格外弱势。
据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2020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州市16岁及以上的持证心智障碍者为24131人,其中16-45岁人士有14450名,促进成年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势在必行。
2012年开始,广州利康为精神障碍者提供过渡就业、辅助就业、独立就业等服务。直到2016年,广州利康开始为心智障碍者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也在持续开发本地的职前评估和职业能力培训等。
李国斌是广州利康支持性就业项目主管。从2012年2月加入利康起,他就一直在做精神障碍群体和心智障碍者就业类服务,从一个普通职员到如今的资深就业辅导员,在帮助和辅导心智障碍群体就业和融入社会的同时,李国斌也在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帮助更多青年。
根据李国斌的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7月到2019年6月这三年的时间里,广州利康共接收了100余名心智障碍的学员,其中为41人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70%的学员成功地找到稳定的工作,并找到了自尊和自信。
每一位加入中心的心智障碍者,都会先进行行为评估,和为期5周的职业体验、社交能力提升、情绪管理培训等。在这个过程中,李国斌会根据每个人的行为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进行训练,包括超市理货员、奶茶店员、烘焙员、保洁员等,再根据不同的训练结果为他们做职业规划,安排心理咨询师对每位学员进行辅导。
每个环节都会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安排和培训。李国斌说,“有些家长可能会把这里当成一个大的托管所,但我们是杜绝在整个项目计划里出现这种情况的。我们的目的是就业,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到他们个人的问题。”因而每一个参与培训的学员不能在利康待着超过2年。
“这些年,其实我们也是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做到现在也算是摸出了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并且可以往后继续走。”为心智障碍学员提供培训、咨询、督导及心理支援,通过对支持性就业的试验,让李国斌看到了心智障碍青年身上的可能性。因此也更坚定了他致力于协助这个群体走出封闭环境、让他们被社会“看见”的决心。
图为广州利康的酒店客房训练室
融合就业的希望和困境
我们知道,融合就业是以联合国《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为权利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倡导在合理便利与非歧视条件下推动无障碍工作环境的建设,促进各种类型的障碍者就业。
融合就业强调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企业、服务机构、家长与就业者多方支持系统,包括对身心障碍者的岗位研究与开发、职业训练、及其工作伙伴的融合培训与后期评估等,将实操性社会模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李国斌提到,广州利康在探索支持性就业发展的过程中,少不了企业的支持和理解。只有企业为学员提供实习的基地,这些通过系列职业培训的心智障碍者才能走进真实环境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融合就业。
目前,与广州利康挂牌合作的企业共有10余家,包括奶茶店、民宿、培训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等各种不同的行业。“我们机构对学员不同阶段的跟进,让学员的能力得到保证。企业接纳我们的学员,家长便会更接纳我们的机构。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信任。”家长融入机构,机构融入企业,学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不同的群体之间实现互通共融。
在这些合作的企业中,李国斌特别提到解忧集市,作为一个商业店铺,它不仅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实习场地,从2020年6月开始,解忧集市还安排心理咨询师,为参加广州利康中心定岗职业培训服务和星途职业培训体验营的心智障碍青年提供每周四小时的“社交、生活常识必修课”课程。
机构与企业达成的共识是,希望有更多的心智障碍青年能通过职业培训,寻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实现稳定就业,早日融入社会。
然而,摆在融合就业面前的,还有更多现实问题。普通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招收心智障碍群体,他们对心智障碍者的了解度低,心智障碍者社交沟通能力弱、工作效率不高等,均给工作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增加了心智障碍者的就业困难。
因此,如何促进心智障碍者,甚至是精神病康复者的融合就业,如何进一步推动支持性就业的发展,依旧是王坤和李国斌在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跟我们合作的企业越多,我们的学员实习的岗位就越多,‘心青年’融入社会的机会更多。愿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李国斌说。
图为广州利康的多功能训练室
共融与障碍的边界
“残健共融”是美好的目标和愿景。这个愿景的实现,需要汇聚全社会的爱心来共同完成。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心智障碍者时,就是说他在学科学习、处理日常生活,以及对周围事物的了解等方面,与同年纪的同伴相比显着缓慢。因此,融合需要更多地去打破障碍的边界。
谈起这个话题,李国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我们要思考的是,共融到底是跟谁(共融)。跟社区居民、企业高管,还是障碍者父母?”对此,李国斌也与同事们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
比如,在圣诞节、春节等节日里,通过举办“艺术共融”活动,提供一个互动平台使精神康复者、心智障碍者和居民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彼此认识和了解,以期改变居民的刻板印象。
再比如,在寒暑假时期,李国斌会邀请中学生到机构参观和实习,让学生了解心青年们的日常,再共同去完成一件事,让彼此共同学习和了解……“共融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我希望从00后这个群体入手,让他们正确认识心智障碍者这个群体,同时了解他们的成长。”
李国斌说,未来,推动心障青年的共融工作,主要会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一方面要做心智障碍者的工作,提升他们的社交生活技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去改善这个社会的看法。”
王坤则提到了与荔湾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的特色项目“朋辈支持服务计划”。“朋辈支持员”主要是由精神障碍康复者组成,通过培训,当他们对自己过往的经历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有意愿的便可报名成为一名“朋辈支持员”。
“朋辈支持员”的工作通常是通过电话沟通、上门探访、建立榜样等方式,提供陪伴、情绪支持、经验分享等支持服务。通过这个项目,“朋辈支持员”的个人能力及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减少对康复者群体的偏见。
“在一个社区里面,谁是健全或存在精神障碍,我们很难去明确地界定。任何人都有权利像健全人生活。”王坤提到,障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不单单是精神障碍者或者心智障碍者,所以共融这件事,是需要每个人一起来做。
图中左边为王坤,右边为李国斌
微小的存在也会形成力量
不经意间踏入精障支持领域,伴随着机构的发展和成长,22年来王坤始终感受着这个领域的艰辛和挑战,但也没有离开。留住他的不仅是工作,还有对精障群体难以割舍的牵绊。
“这么多年,我在这个工作中可以实实在在地去帮助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很有成就感。”王坤说,在给精神病康复者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偶尔会得到反馈,患者会特意跟他道谢,这就让王坤觉得工作是有成效的。
王坤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件事,关心或者服务精神病康复者,会面临怎样的情况。因此,做好本职工作,也许带来的改变是细微的,但王坤坚信,微小力量也会形成一鼓力量,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改变。
每天围绕着“心青年”就业问题而转的李国斌,经常会被问到累不累的问题,李国斌通常都是回答:“当然累,但多累都值得。”同时,他也坚信:“我们用心去做的这些事,是在帮助一个家庭。”
在这个过程中,李国斌也感受到“有很多人陪着我们一起走。”包括合作的企业和机构、特殊群体的家长,以及群体本身。“通过这些事情,带动身边的人,甚至是社会观念发生改变,然后让这些家庭跟我们一起走出来,这才是上策。”
没有多大的信念,也不需要多强大的推动力,李国斌和王坤只是觉得,坚持做下去就是他们必须去做的事,如此而已。愿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