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上海一家叫“熊掌咖啡”的咖啡店火遍全网,引来无数网友前去打卡。据悉,这是一家为扶助残障人士就业而开设的咖啡店,店里的咖啡师是听障人士,他们通过专业的培训后上岗。
2020年,上海一家叫“熊掌咖啡”的咖啡店火遍全网,引来无数网友前去打卡。据悉,这是一家为扶助残障人士就业而开设的咖啡店,店里的咖啡师是听障人士,他们通过专业的培训后上岗。“熊掌咖啡”的走红,一方面带来了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让残障人士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广州市,也有这么一家专门为了扶助视障人士就业而开设的咖啡店,它坐落在荔湾区中山七路拐角处,从2019年起的快闪店,到试运营,再到落地成为一家社企咖啡店,“手心咖啡馆”积累了不少粉丝和人气。
图为手心咖啡馆
走进手心咖啡空间,一股浓郁咖啡香味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暖黄的空间、木制的吧台和餐桌、木框的照片墙,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咖啡师正在吧台前冲制咖啡,那熟练的程度,让人无法想象他们是视障群体。
去年9月,店长陈柳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想打造一个为残障群体赋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4位残障人士在手心咖啡工作,手心咖啡空间的建成,为残障群体提供了一个“造梦空间”,其日常举办的社群活动,还给予了公众一个深入了解残障群体的平台,同时,联动不同行业一起探索,为残障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图为手心咖啡店店员在冲泡咖啡
从手心咖啡计划到手心空间
据中国残联2020年3月发布的《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得到康复服务的持证视力残疾人有112.2万。但大多数人对这个庞大的数字没有具体概念,因为视障群体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2018年,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发起了探索视障人士更多职业可能,打开群体社交网络的公益项目“手心咖啡计划”。这个计划开展的初衷,是为了让视障群体和大众知道,所谓的“不可能”,只是因为受到了想象和当下条件的限制,“改变”其实是有可能的。基于视障群体在感官力发展的潜力,以及咖啡的社交属性,一群人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手心咖啡计划”尝试回到视障群体本身,开发适合他们理解和操作的培训课程,并通过创意市集、咖啡节等摊位活动,加强视障咖啡师的实操及综合能力,同时借此改变更多社会公众对视障群体及视障咖啡师的认知。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8年3月至今,项目已举办了15期咖啡培训,有130多名视障人士接受培训,完成进阶学习并通过考核的有25名,其中5名已成为了职业咖啡师。
为了将“手心咖啡计划”的公益理念向外传播,机构负责人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商业运营团队合作,孵化出“手心空间”。“‘手心空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场地,更是一个心智交流空间。”合木创新中心的宣传负责人陈欣仪介绍,“手心咖啡馆”致力于让每一个来到空间的人感受到放松和被接纳,回归到自我本身,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的好。
无论是“手心咖啡计划”还是“手心空间”,合木创新中心都想让“手心”往一个更成熟的阶段发展,让更多的视障伙伴拥有接触精品咖啡的机会,让他们去拥有一个平等自由流动的社交网络,进而影响更多的视障伙伴,愿意多走一步,找到自己的可能性。
图为手心咖啡店内照片墙
放开自我向外界呈现自己
谈起手心咖啡计划,这几位优秀学员便不得不说。
韦琳是“手心咖啡计划”的第一批学员之一,通过计划,她实现了当一名咖啡师的梦想;晓晓是第二期学员,过去的她总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是一名低视力的女生,也一直感到迷茫,直到现在成了“手心咖啡”的店长,她变得充满自信;阿杰因车祸致盲,眼睛看不见之后,他一直无法独立生活,直到学习了冲煮咖啡。如今,他不仅能够独立生活,还在佛山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
成为咖啡师,意味着不仅需要掌握冲煮咖啡的技术,还要与不同的人沟通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手心咖啡计划”是改变视障群体人生轨迹的项目。他们通过咖啡,打开了内心世界。“我们透过咖啡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增加了与不同的人接触交往的机会。”韦琳在TED广州的演讲中分享道,“我看不见世界,就让世界看见我。”
合木创新中心的宣传负责人陈欣仪称,大家在做的许多事都是为了让残障群体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他们所在的世界,并愿意放开自我向外界呈现自己。“社会也许会有刻板印象,觉得残障群体做不成事儿。当大家都给他们这样一个定位时,他们很难去突破自己。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去打开自己,探索更多可能。”
除了“手心咖啡计划”,合木创新中心还研发了“合木有学”和“买时间正念按摩”等多个不同的创新性项目。“合木中心一直想做的,就是让残障群体在社会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以及更好的自主生活。”陈欣仪说。
图为手心咖啡空间共建者
当我们谈残障就业,我们在谈什么
陈欣仪加入合木创新中心的故事,要从大学时代说起。社工专业的她,因一个偶然契机,得到了在这家公益机构实习的机会。实习过程中,陈欣仪充分看到了这个机构的创新性和行动力。“他们确实把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付诸行动去实践,我觉得我可以在这里实现我的价值。”
到目前为止,陈欣仪见证了合木创新中心一个个概念的诞生,再到落地成型,而这些所有的项目都离不开帮助残障群体“回归自己,看见更多可能”的中心思想。大家所做的事,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残障群体的就业。
“当我们在谈残障就业时,我们在谈什么?”陈欣仪提到,即便合木已经做了很多不同的、具有创新性的尝试,但依旧会思考这个问题。去年12月份,合木创新中心作为主办方之一,开展了2020年残障青年新就业论坛,8位来自学术、企业、公益机构、创业等不同领域的嘉宾,通过各自的视角,从学术政策研究、具体实践、用工经验等不同维度,探讨残障人士目前的就业难点和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想要改善残障群体的就业现状,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就需要探索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提供更加个别化的就业服务,而这一切都需要政府、企业、公益机构、社会公众等各方跨界合作。
为此,合木创新中心提出“善意共同体”的概念。他们希望可以让城市不同行业的伙伴成为多元文化推动的共建者,希望借由和不同的群体共同合作,让残障人士获得自主生活的机会、城市合理便利的支持。
虽然在推动“残健共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出圈难”等问题,也很难推动残障人士与正常人的普遍联结,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因为他们坚信,任何一个改变都是从“我可以”开始的。
“我们就像海贼王那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愿景,但是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希望能去传递更美好的价值观。”陈欣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