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春日枝头燕雀的啁啾、夏夜的蝉鸣、秋虫的低吟、隆冬时节呼啸的风声……这些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自然之声,对听力障碍者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事物。
9月27日是国际聋人日。听力损失及耳聋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前列。超过全世界人口的5%,也就是4.66亿人,包括4.32亿成人和3400万儿童,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更重要的是,听力损失不只是人们上了年纪以后才出现,调查显示,4/5的听力损失发生在人们40岁以前,但欣慰的是,90%的听力损失可以通过现代的听力矫正技术及手段来改善。
青少年群体需警惕“噪音性耳聋”
此前,曾有媒体公开报道,一位20多岁的白领向女士,在生日和众好友到KTV通宵唱歌庆祝,随后出现严重的耳鸣、听不清声音等症状。经听力检查,发现其两侧耳朵高频听力下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且这种听力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
向女士的例子并非偶然。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将近50%的12岁~35岁人群,由于长时间和过度暴露于巨大的声音环境中,包括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在85分贝的噪声中暴露不能超过8小时,每增加3分贝,听力损失的时间将减少一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王琪告诉记者,在88分贝环境中暴露4小时以上,就可能造成噪声性耳聋。而很多手机、MP3播放器的音频输出最大功率在115分贝左右,即使很短时间的聆听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噪声性听力损失。
而如果长时间播放高音量音乐,则会加剧听力损失风险。实验证明,通过耳机以接近最大音量连续收听5分钟,听力就会受损。
王琪表示,噪声性耳聋出现的前兆往往是耳鸣。通常情况下,噪声对于听觉系统的损害是慢性创伤,在听力检查发现听力损失之前,一般会出现持续耳鸣。这个现象也被听力学专家称为隐藏性听力损失,极其容易被忽略,而往往持续耳鸣,后续会带来高频神经性耳聋及听力下降。
耳机,你真的会用吗?
为保护听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防聋办公室主任黄丽辉建议,公众在观看视频或听音频时,应尽量降低音量,并应注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一般建议每听两个小时休息一段时间。
2019年,为预防11亿年轻人的听力损失,世卫组织—国际电联标准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应包括如下保护听力的4个功能:
“允许最大听音量”功能
跟踪用户听的音量和持续时间,并将其体现为占参考暴露量比例的软件。
个性化信息
根据用户用耳习惯产生个性化资料,告诉用户听声的行为是否安全及有多安全,并根据该信息为用户提供行动提示。
音量限制功能
提供限制音量的选择,包括自动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
一般信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指导,使之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和在其他休闲活动中采取安全的用耳做法。
黄丽辉认为,该标准既适合于在嘈杂的娱乐场所接触音乐和其他声音,也适合于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
对于老年群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冰丹介绍称,由于老年性耳聋是一种非常多见的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有用进废退的特性,所以应尽早佩戴助听器,这将有助于延缓听力损失的进程。
而对于大多数听障患者,据黄丽辉介绍,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全球目前约有70万听障人士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术。人工耳蜗通过植入耳蜗内的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入大脑形成声音,从而帮助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重获听力。
由于人工耳蜗是通过电刺激产生的声音,和正常人耳或助听器放大听到的声音不尽相同,所以专家建议在人工耳蜗开机后,还需进行康复训练,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新的声音。
通常没有语言基础的婴幼儿需要训练2年~3年。即使有语言基础的成人和老年患者,也需要6个月~12个月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康复效果。
http://m.cnr.cn/news/20200927/t20200927_52527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