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一届奥运会结束,大多数观众的目光离开运动场的时候,也是另一群人开始拼搏的时刻。他们同样大放光彩,为国争光,却很少被人关注。
2008年9月6日晚,北京,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
当每一届奥运会结束,大多数观众的目光离开运动场的时候,也是另一群人开始拼搏的时刻。他们同样大放光彩,为国争光,却很少被人关注。
许多人曾质疑:体育是健全人的事情,残疾人还搞什么体育?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宪章中给出了回答:“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即便是不健全的肢体,依然可以享受运动。以康复为目的诞生的残疾人体育运动,产生的效果远不只是康复。没有腿,但是能跳;没有手,但是能游;看不见,但是能跑;看不见,但能踢球——残疾人不断突破着身体的局限和心理的障碍,它不仅仅是“重在参与”,还关乎能量、关乎勇气、关乎生命和希望。
1984:零的突破
1984年6月,第七届夏季残奥会在美国纽约长岛举行。这也是中国参加的首届残奥会,24名残疾人组成的运动员代表团,参与了田径、游泳、乒乓球三大项目。
在B2组跳远比赛中,平亚丽奋力一跃,跳出了4.28米的成绩,拿下中国第一块残奥会金牌——这位23岁的北京姑娘,很小的时候就被诊断出先天性白内障,在盲校学习时走上了体育道路。
这届残奥会上,首次参赛的中国运动员拿下了2金13银9铜,另一枚金牌由年仅16岁的上海姑娘赵继红摘得,同时她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一个月后的美国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孰前孰后,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残疾人和健全人携手并进,共同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1988:“五连冠”的梦想起点
参加残奥会的许多运动员,都曾经陷入过因为肢体残缺而梦想破灭的绝望,通过体育运动,他们又重新燃起对梦想的追求。
张小玲,1978年右大腿因肿瘤被高位截肢,开杂货店谋生的她,一次偶然看到一张废报纸上关于全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消息,开始进行乒乓球训练。1988年,乒乓球成为奥运新列入项目。首次参加残奥会的张小玲拼得两块金牌,腿上装的只是价值500元的“铅腿”,足有4公斤重。
30年来,张小玲换过十几条假肢,被假肢磨损的肉体厚度超过两厘米。为了梦想,她在付出无数汗水后创造了传奇:从1988年汉城到2004年雅典,她让连续5届残奥会的单双打共10枚金牌无一旁落,成为名副其实的残疾人“乒坛女皇”。
1992:一箭而中的圣火点燃仪式
各届奥运会的圣火点燃仪式各不相同,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点火仪式无疑是让全世界最惊艳的仪式之一。
担任点火任务的是37岁的巴塞罗那残疾人运动员雷波洛(Antonio Rebollo)。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从轮椅上缓缓站起,用箭接过火炬上的火种,在距离主火炬台70米处将火种射出,伴随着优美的弧线,21米高的火炬台的奥运圣火被点燃。这位为奥运点火开创出全新境界的“神箭手”,是1984年、1988年两届残奥会射箭银、铜牌得主。据说,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在开幕式前练了不下2000次。
由残奥会运动员担任奥运会主火炬手,成为现代奥运史上最感人的镜头之一,也展现了人类最朴素、最原始、突破自我的奥林匹克精神。
1996:单腿跳出世界高度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中国军团获得16金13银10铜共计39枚奖牌的成绩,金牌榜奖牌榜均列第9位,首次进入世界残疾人体育十强。
本届残奥会上,23岁的中国跳高运动员侯斌以单腿跃过1.92米的惊人成绩夺得金牌,打破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他9岁时因车祸失去左下肢,从十几岁起,他就开始向生命的高度冲刺。
《亚特兰大宪法报》在周末版头版头条刊载了侯斌跃过1.92米的大幅彩照,同时刊发了著名体育记者斯蒂芙的报道,她写道:“每当我回忆本届残奥会,我都会记得那跳高的一瞬间:侯斌把拐杖扔下,如同不需要它们。横杆已升到6英尺31.2英寸(1.92米),这比他的人还高。只见他以一条腿助跑,在一跃加一翻滚后,跳过了横杆:横杆纹丝不动……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阻挡这位独腿年轻人对美好记忆的追求。他是一位永远不会停止跳跃的人。”
这位蝉联三届残奥会跳高金牌的运动员,之后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以“攀登”的方式点燃了万众瞩目的主火炬,并担任首位全球残奥大使、北京申办冬奥会形象大使。
2000:举起生命的重量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女子举重首次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同样,悉尼残奥会也第一次有了女子举重项目。来自内蒙古的边建欣在48公斤以下级女子举重项目比赛中夺冠,这是中国在残奥会历史上的第一枚女子举重金牌。
15年里,“17枚国际金牌获得者”“蝉联三届残奥会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中国第一位女子残疾人举重世界冠军”是边建欣体育生涯的高光,用微笑面对全世界、用实力震撼对手的背后,是体重40公斤的她每天举起两万公斤的高强度训练,相当于每天要搬运400袋50公斤重的大米。
用边建欣的话说,体育教给她很多东西,“老实说,我也曾经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而看轻自己,是举重改变了我,我的自信心越来越足,视野越来越宽,就连英语水平都突飞猛进。”退役后的她转战残疾人服务第一线,十七大代表、包头市残联干部、二级心理咨询师……每一条“斜杠”,她都如“曾经举起世界”那般努力描画。
2004:“无臂蛙王”的炼成
2004年雅典残奥会,中国队一跃成为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遥遥领先于金牌榜第二位的英国队和奖牌榜的第二位澳大利亚队。
但在本届残奥会上,让人们记住的是这样一个场景——获得4块金牌、打破3项世界纪录的游泳运动员何军权头戴花环站在领奖台上,颁奖嘉宾给他挂上金牌之后,把花束递过去时,忽然意识到这位冠军没有双臂。几秒钟的短暂尴尬后,何军权弯下腰,把头歪向左侧,灵巧地用下巴夹着花束直起身,笑得一脸灿烂。顿时,场内掌声如雷。这个镜头,成为残奥历史上的经典瞬间。
何军权3岁时遭电击失去双臂,在家门口的一片池塘中,练就了过硬的游泳本领。17岁那年,练了十几天的何军权首次参加省级比赛,就拿到2块金牌。为了实现世界冠军的梦想,他每天坚持训练4小时以上,在水里游1万米,相当于每天跑30公里。由于双臂尽失,比赛时他只能用头去触碰终点计时板,多次头上被碰出包、碰出血。也是这样的坚持,让他在几届残奥会赛场上,带给国人无数惊喜和感动。
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汶川地震“芭蕾女孩”李月演绎《永不停跳的脚步》
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最感动世人的画面,当属汶川地震“芭蕾女孩”李月演绎的《永不停跳的舞步》。
李月原本是一位学芭蕾的孩子,在汶川大地震中,11岁的她被埋在废墟下70多个小时,失去了一条腿,却依旧怀揣着芭蕾梦想。9月6日晚,手拿红色芭蕾舞鞋的李月出现在“鸟巢”的聚光灯下,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们环绕在她身边,用她们的双手去代替李月跳动的足尖。这是她永不停止的芭蕾舞步。
被“芭蕾王子”吕萌高高托举起的李月,在空中不停地旋转,向世界、向伤残的小伙伴,也向自己证明:地震折不断我的梦想,超越自我,仍能高高飞翔。
英国媒体称,北京残奥会的组织者把世界最著名的“鸟巢”体育场变成了世界上最盛大的剧院,上演了一出五光十色、充满想象和令人感动的戏剧,看到了“西方没有或者已经失去的最令人感动的东西”。
2008:与健全人同场竞技的“美人鱼”和“维纳斯”
在过去28届奥运会上,很少有残疾运动员能拿到入场券,但在北京奥运会上,历史被两位女运动员改写。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4岁的南非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娜塔莉·杜·托特担当了南非代表团的旗手,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残疾人旗手。
娜塔莉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公开水域游泳比赛,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参加游泳比赛的残疾人运动员。不仅如此,娜塔莉还在之后举行的残奥会上独揽5金,成为少见的同时参加一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选手。这位南非“单腿美人鱼”称:“我要证明,我与你有同一个梦,我们是平等的。即使只有一条腿,我依然能游得很远。”
被称为乒坛“维纳斯”的波兰乒乓球运动员纳塔利娅·帕尔蒂卡一出生就没有右前臂和手掌。她曾以残疾人的身份挑战王楠、张怡宁等世界顶尖球员,2008年,她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成为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乒乓球比赛的第一人,并获得残奥会乒乓球女单F10级金牌。
北京、伦敦、里约,帕尔蒂卡始终为梦想而战。2021年7月25日,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第二轮比赛中,帕尔蒂卡不敌埃及选手迪娜,无缘下一轮。敢于于健全人PK的她,完美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2012:“男一号”霍金
伦敦残奥会开幕式的名称为“启蒙”,核心是“探索”,时间从牛顿所在的18世纪开始。为了表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情景,6万多观众入场时每人都得到一个苹果。神秘宇宙星体倒计时过后,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亮相,用充满探索精神的话语讲述宇宙起源,现场也用数不清的雨伞模拟了壮观的“宇宙大爆炸”的景象。
这是霍金第一次参与舞台演出。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残疾人之一,霍金在残奥会开幕式上与莎士比亚名著《暴风雨》女主人公米兰达展开了一场以“求知”和“权利”为主题的科学探索之旅。“天地之为天地,何也?天地之所以存在,何也?……究竟是什么将生命的火种点亮?留下整个宇宙供人类冥想?”霍金坐在轮椅上,通过电子合成器,以一串问题为伦敦残奥会送上了充满探索精神的开篇词。霍金参与残奥,为残奥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2012:“刀锋战士”获伦敦奥运入场券
南非青年奥斯卡·皮斯托瑞斯1岁时双腿膝盖以下被截肢,但在艰苦训练之后,成为南非残疾人短跑名将。2004年,当奥斯卡安上一双1.5万英镑、刀锋形状的高科技碳纤维假肢后更是如虎添翼,连续打破残疾人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无腿人”。
奥斯卡在雅典残奥会上就赢得一块金牌,北京残奥会上,他一人拿下4金1铜。但他并不满足,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参加奥运会,与健全人同场竞技。反对的声音认为,假肢能为他节约25%的体能、并避免肌肉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酸性物质的影响。为了争取参赛权利,奥斯卡向官方证明他的假肢像刀片一样,和运动员们的肉脚相比,并没有带来额外优势。
2012年,奥斯卡终于拿到伦敦奥运会入场券,成为史上第一位参加健全人奥运会的残疾田径选手。虽未收获奖牌,但在之后的残奥会上,他依旧战绩显赫,捍卫了“刀锋战士”的美誉。
2016:拄拐老人雨中摔倒感动世界
里约残奥会开幕式火炬传递仪式中,倒数第三棒的火炬手是曾经参加过1984年残奥会的著名残疾人运动员玛西亚·玛尔萨。当天这位7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手持火炬,脚步踉跄地在雨中前行,过程中不慎摔倒,火炬也掉到地上。
随即,马尔萨顽强地爬起,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重新拿起火炬,蹒跚而坚定地继续前行,将火炬传递到下一位火炬手手中。现场观众起立为她鼓掌,这一幕让所有人动容。
2016:惺惺相惜的泪水
2016年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旗手荣静高擎五星红旗入场,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在本届残奥会上,她一举夺得女子花剑A级个人赛、女子重剑团体赛和女子花剑团体赛3枚金牌。
在女子个人花剑A级决赛的领奖台上,当荣静看着国旗升起、听着国歌奏响,眼泪夺眶而出。当她扭头看到旁边的老对手、获得铜牌的匈牙利选手克拉伊尼亚克时,或许是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留下了相互擦拭泪水的经典一幕。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尽管健儿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体育的“语言”却是共通的。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比拼外,还有“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残奥会,
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跑道上,
虽然眼前漆黑,
但盲人运动员在领跑员的带动下依然奋力冲刺;
泳池里,
运动员们残缺的肢体劈波斩浪;
球场上,
坐着轮椅的选手们激烈对抗精准投篮……
残疾人运动员所展现的不仅是令人惊叹的运动技能,
更是生命潜能的开掘,绽放自我的呐喊。
残奥会的英文Paralympics一词,
得自希腊语的前置词Para
(意为“和……在一起”)
这种巧妙而特殊的表达,
就是要让全世界知道举办残奥会的意义:
体育,让所有人在一起。
参考资料
1.残奥会:我在寻找那颗星,赵济华,中国残疾人,2004.9
2.这一份感动永留人间--北京残奥会感人瞬间回眸,新华网,2008.9.18
3.残奥会上每个瞬间都震撼人心,看完这些照片泪奔了...,搜狐网,2016.9
4.嘴上说不看奥运的人,最后还是真香,新周刊,20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