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 | 作者: | 来源:广东省民政厅
摘要:2020年1月9日,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留守和困境儿童帮扶、残疾人两项补贴、婚姻登记、社会组织业务办理及查询等服务于一体的民政专区上线“粤省事”,群众只需刷脸登录,即可随时随地“掌上办理”83项更便利、更贴心的民政服务(到今年第一季度内,可提供超过100项民政服务),实现59项服务“零跑腿”,惠及2520万“粤省事”用户。
2020年1月9日,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留守和困境儿童帮扶、残疾人两项补贴、婚姻登记、社会组织业务办理及查询等服务于一体的民政专区上线“粤省事”,群众只需刷脸登录,即可随时随地“掌上办理”83项更便利、更贴心的民政服务(到今年第一季度内,可提供超过100项民政服务),实现59项服务“零跑腿”,惠及2520万“粤省事”用户。这一便民惠民的新举措,不仅有效推进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广东“智慧民政”建设体系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同时,有力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将党和国家对群众的关心关怀向镇(街)、村(居)的“最后一米”延伸,特别是落实精准帮扶困难群众。其中,足不出户申请社会救助、流浪受助人员亲属“自助寻亲”、婚姻业务信息预录及证件证明材料自查、社会组织登记业务“指尖办”等多项服务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打造“互联网+民政服务”的“广东样本”。
各项服务创新亮点
1.【残疾人两项补贴】
广东残疾人两项补贴在线申领全国领先
针对残疾人因走动不便,现场提交申请材料困难等问题,2018年5月21日,广东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纳入广东“粤省事”微信小程序首批上线项目,利用“粤省事”人脸识别、活体检测等手段进行“实名+实人”认证,进一步简化优化了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程序。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残疾军人)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手机登录“粤省事”自行或委托他人在线办理补贴申请手续,这一工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粤省事”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197484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213943人次。
据悉,广东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同时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制度。2019年,残疾人两项补贴继续纳入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并实现提标扩面。截至11月底,全省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达到129.9万人次(其中困难生活补贴37.6万人,重度护理补贴92.3万人),各地发放补贴资金共计28.14亿元。
此外,省民政厅在2017年组织研发广东省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不断改造完善管理系统。通过与全省社会救助、公安户籍、残疾人基础信息库等信息系统的数据互联,初步实现用信息系统动态管理对象、补贴发放和统计分析。同时,进一步简化系统业务审批流程,调整补贴申请审核、审定程序和处理时效,优化系统操作流程。
2.【社会救助申请】
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一次不用跑”
应用人脸识别和电子授权全国领先
近日,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在“粤省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增加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平台电子授权模式的通知》(粤民函〔2019〕1997号),此部门合力打造的电子授权模式属全国首创。困难群众只需要登陆“粤省事”小程序填写相关资料,并进行人脸识别、身份确认和电子签名授权,足不出户即可在线提交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两项救助申请,真正实现困难群众申请救助“一次不用跑”,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米”。
此前,社会救助仍需申请人“跑一次”,前往救助窗口进行书面授权签字及指纹采集,不利于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办事。本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广东省民政厅关注社会救助的“最后一米”,着力依托信息化手段解决群众需前往窗口授权的难题。现在,借助“粤省事”小程序的电子授权模式,进行人脸识别身份确认,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授权,生成统一的电子签章授权书,就可以解决相关难题。
据了解,除2020年1月8日新上线的低保及特困人员供养救助在线申请两项业务外,低保、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员、临时救助申请预约及业务进度查询8项业务已于2018年12月上线“粤省事”。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最低生活保障进度查询35750人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业务进度查询15007人次,低收入家庭业务进度查询23742人次。
3.【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全国率先开展群众“自助寻亲”服务
“双向寻亲”全天候在线,让回家路不再漫长
亲友走失,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求助。最近,“粤省事”小程序上线了一项在全国领先的新功能——自助寻亲服务,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社会救助。公众只要动动手指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走失人员的照片,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将上传的人像照片与广东省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的全省救助管理机构在站人员信息进行比对,搜索该人员是否在全省97家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包括曾接受救助),核验结果将实时反馈。这一新举措不仅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全天候实时搜索走失人员是否在全省任一救助管理机构中接受救助,免去跑遍全省救助管理机构、逐一辨认每位受助人员的麻烦;同时,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寻亲业务从单向寻亲到双向寻亲、从人工寻亲到网络寻亲、从静态寻亲到动态寻亲“三个转变”,有效提高寻亲成功率,有望帮助更多滞留人员早日回家团聚。
作为与自助寻亲服务同步上线的服务,公众还能在“粤省事”查询全省救助管理机构的联系方式和地图位置。
据了解,2019年,广东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为及时有效帮助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回家团聚,广东省民政厅于2018年1月率先在全国部署开展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送返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救助管理机构通过线上线下发布寻亲公告、人脸识别、DNA比对、口音识别等方式,共帮助6583名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
4.【婚姻登记】
率先开展婚姻业务信息预录、探索启用婚姻登记证核验二维码
提供更准确更便捷服务
继2017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打造网页、微信公众平台、电话热线三位一体的预约模式及2017年10月1日率先启用结婚证和离婚证电子证照后,2020年1月8日,广东婚姻登记业务又有了新突破——率先开展婚姻业务信息预录和证件证明材料网上自检预审,将“只跑一次”落到实处。
无论是内地居民间,还是涉港澳台、华侨、外国人,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粤省事”上随时随地轻松办理结(离)婚登记信息预录或补领婚姻登记信息预录。当事人办理结(离)婚登记手续当天,婚姻登记机关可直接调用预录信息,不仅提高婚姻登记信息采集准确率,还减少当事人现场等候时间。群众通过“粤省事”小程序,实现对现场办证所需材料自查、预审,可以有效避免因证件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或不齐全多次往返婚姻登记机关的情况,真正做到“只跑一次”。实现婚姻登记预约、预录刷脸认证,对申请人的个人身份信息和婚姻登记情况进行实时核对,弥补婚姻登记形式审查的不足,切实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同时,刷脸可自动带出刷脸人的身份信息,减少了手工填写事项,提高了政府服务体验。开发婚姻登记证核验二维码,目前在试运行阶段,启用后当事人或政务部门可通过“粤省事”微信小程序,对婚姻登记证真伪进行准确、快捷核验,有助于防范持假证骗婚、骗财、骗取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等不法行为。
据了解,截至2020年1月9日,上线“粤省事”婚姻业务共23项,均实现“零跑动”。其中,2018年5月上线结(离)婚登记预约、补领结(离)婚证预约、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预约、婚姻业务预约查询及预约取消共7项业务。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粤省事”预约的结婚登记办理率达99.9%,离婚登记、补领婚姻登记证和出具证明办理率达100%。
5.【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
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信息预登记
提高关爱保障水平、实现精准帮扶
2020年1月8日,随着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信息预登记在“粤省事”小程序上线,实现了业务端口首次向社会公开的新突破,这将更及时、更有效地掌握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一手情况并开展精准帮扶。
据介绍,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信息预登记上线“粤省事”前,主要通过基层儿童主任走家入户、发现留守和困境儿童后,录入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管理系统,或由学校、医院、公安等有关部门单位报送,或由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线索,往往耗时长、效率低。
上线“粤省事”后,留守和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或其他热心人士,可直接通过“粤省事”上报信息,以便最及时、有效、便捷、安全地收集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一手情况,同时通过数据共享等手段实现当事人“少填”信息。
上报信息后,系统通过“是否登记户口、儿童父(母)亲当前务工地点、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日期”等字段,自动识别是否为“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健康状况、患病类型、残疾类别、残疾等级、有无发生遭受侵害的情形、父母监护情况、社会福利救助、扶贫落实情况”等字段自动识别是否为“困境儿童”。录入人通过填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自身信息、父母以及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相关信息,上传至民政部门的内部信息系统,由工作人员核查,按政策规定,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或链接社会力量予以关爱帮扶,最大限度提高关爱保障水平,发挥精准帮扶作用。
6.【社会组织】
全国率先实现社会组织登记业务“指尖办”
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57项业务近期将陆续上线“粤省事”。其中,15个社会组织信息查询类项目已于2019年12月27日上线,群众动动手指就能查询全省社会组织年度报告、活动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息;42个办理类项目(截至2020年1月8日已上线23项,另外19项将于今年第一季度上线)通过优化表单填报、优化材料上传方式、使用电子印章等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在审批时限上,尽可能压缩审批时限,办理时限最大由条例规定的60天压缩到8天,并实现群众现场办事“零跑动”,让群众更有效便捷、更安全地办理社会组织业务。
原来办理社会组织登记业务,需要登录广东省社会组织信息网平台填报有关材料;网上预审通过后,申请人可在线打印登记业务材料,签字、盖章后,将申请材料递交至登记管理机关,材料齐全的,“只跑需一次”即可受理、审批。
上线“粤省事”后,在社会组织业务已实现电脑端网上全程办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手机端“指尖”办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优化表单填报。通过指尖填报可自动生成表单,减少重复填写和智能识别认证。如通过粤省事进行刷脸认证,自动验证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减少当事人手工填写事项。二是优化材料上传方式。以往群众上传材料,需要先将材料扫描成电子版后再上传至电脑,通过粤省事可以支持直接拍照上传,更加便民。三是增加电子印章功能。使用电子印章(电子签章)代替传统的手写签名、盖章,更省时高效,用户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差在外,只要有网络就能随用随签。在42个办理类项目中,社会团体名称预先核准、社会团体登记证书换发及补发等16项业务将首批启用电子印章。
此外,原来社会组织线上申请办理业务后,需要现场“跑一次”报送纸质材料;现在为方便群众,社会组织办理业务可在系统上选择邮寄材料的方式,实现办事“零跑动”。
7.【高龄老人津贴】
长者在家就能申领高龄老人津贴福利
打开粤省事,点进“养老退休”栏目下的“高龄老人津贴申请”,填写银行账号和上传身份证件等基本信息,确认后提交审核……不到5分钟,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街道的80岁长者黄某金通过在“粤省事”刷脸登录,于2019年12月成功申领到人生第一笔“高龄老人津贴”。津贴通过绑定的银行卡实行社会化发放,无需提交任何纸质表格,一次不用跑,足不出户即可在家里通过手机完成自助申请,黄某金老人切身感受到了政务服务的贴心与温暖。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广东全省领取老年人高龄津贴约270万人,地方各级财政支出约18亿元,成为全国高龄津补贴制度覆盖面最广、受益老年人人数最多的省份。
为解决老人申办高龄津贴中存在的行动不便、来回奔波等“痛点”问题,2018年6月起,广东部分地市陆续把高龄老人津贴申请纳入“粤省事”小程序,目前支持广州、珠海、韶关、肇庆、惠州、清远、揭阳、梅州等8个地市“指尖办”。其中,在2019年9月30日上线的“惠州高龄老人津贴申请”填报信息最少,所需填写信息从15项减至3项,所需上报材料从2项减至0项,从原来跑一次变成“零跑动”,目前已成功办理超过800例。广州市长者长寿保健金(高龄津贴)申领在2019年7月17日上线“粤省事”,长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粤省事”实现个人电子证照关联,老年人无需提交身份证和户口簿及有关复印件,即可“零跑动”办理长寿保健金业务。珠海市高龄老人无需自行申请高龄津贴,由民政部门直接把经核实的名单提供给社保部门,社保部门通过市民卡发放津贴,市民可线上查询审核及发放情况。2019年4月1日,“高龄老人津贴申请”在清远连山、连南上线,成为粤省事“少数民族专区”亮点事项。
针对部分长者不会或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现象,“粤省事”还提供代办功能,老年人可通过亲属或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代办,代办人员和申办长者在申办过程中均需人脸验证,通过数据比对确保代办人信息和申办长者信息真实、准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