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建摸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总结实施整合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学”整合、“三理”整合、“三课”整合、“三才”整合的具体策略和实施办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整合模式 三学整合 三理整合 三课整合 三才整合
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残疾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重视和发展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关系到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对残疾人教育越来越重视,甚至把残疾人教育作为社会文明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使残疾人教育与健全人的教育同步发展。各国的特殊教育机构,也根据本国的整体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以及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围绕提高残疾人的整体素质,积极探索残疾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使之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美国的视力障碍儿童少年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行一体化教育,主张没有其他生理障碍或严重认识障碍的盲童少年尽可能地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与生活,达到让盲童教育回归到普通教育并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从而加快盲童回归社会主流的速度,以提高盲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视障教育学校则集中精力侧重于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和盲兼有其他残疾儿童的教育,并为在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的盲童和社会盲人提供教育资源和给予教育指导,使盲校的教育功能社会化。又如日本,把“培养残疾儿童具有丰富的人性”作为特殊教育的任务,提出“我们从事的教育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具有的能力和特长,给他们打好依靠自己的力量长大成人的基础”。残疾人的学校教育非常注重个别化教育,凡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都要使学生掌握,为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和后续发展打好基础。
在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把残疾人教育事业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残疾人教育与健全人教育的同步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空间,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出于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残疾人的关心,孜孜不倦地执着追求,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特殊教育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与时俱进,实现向全面提高残疾人素质的转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虽然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整体上还不能满足残疾人受教育的需求。就拿盲人教育来说,还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盲人的义务教育跟不上普通教育的水平。因此,国家提出“十五”期间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仍将是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保留率分别达到或接近当地健全儿童的义务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二是办学结构单一,大都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仍在初步发展阶段;三是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滞后于普通教育的改革,也滞后于特殊教育本身的发展。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在办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照搬普通中小学的做法,没有真正考虑到残疾人的身心特点,教育的社会观念还比较淡薄,偏重于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缺乏素质教育的意识,残疾儿童少年的潜能没有真正得到发挥。此外,教师的素质与从事的教育岗位不相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没有得到更有效的扩大等等。
广州市盲人学校肩负着广州地区以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盲童少年的教育任务。为了尽可能地满足本地区盲童少年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我们不但在办学规模、办学结构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还在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在办学方面,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两全”、“两体”、“三提高”、“四特色”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指导方针,在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盲童幼儿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办学结构,并开展盲兼有其他残疾教育的试验,为盲童少年提供一条龙的教育服务;在教育教学方面,从盲人教育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线,以培养盲童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整合”教育的模式,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总课题,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求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学校功能的扩大,提高办学水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一、“整合”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整体功能的扩大。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它是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整合教育模式,就是通过抽象、简化和假设,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特征,把学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改造原来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模式,达到教育功能的扩大,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种科学方法。盲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表明,视力缺陷不仅对盲童的生活和学习、社会交往、工作等方面带来影响,而且对机体的发育,心理的健康、认知与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等方面都会有影响。如视力障碍,活动能力降低,活动范围缩少,运动量不够,机体难于正常发育;视力障碍,学习、工作、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知识面窄,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视力障碍,接收外界的信息量不够,思维就难于活跃,也会影响认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因此对盲童的教育,不能只考虑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而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实行全方位的教育。整合教育模式正是根据盲童的特点,遵循系统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研究学生发展过程中各素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因素与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盲童学生素质的不断完善,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能够得到和谐健康地发展的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模式。
二、“整合”教育模式的构想与实施
整合教育具体地说是“三学”整合、“三理”整合、“三课”整合、“三才”整合。一句话就是把整合教育的原理应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
1.“三学”整合
“三学”是指学前(包括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包括职中)。“三学”整合即是充分重视学前、小学、中学三个学习阶段之间衔接,使学生在三个学习阶段之间能够平稳过渡。2000年,我校开设了学前部,招收4~7周岁的盲童幼儿入学,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职业高中教育的办学结构。“三学”是盲童学生在我校接受教育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是盲生在知识上不断积累和递增,思维不断成熟,行为习惯、道德水准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机体不断发育成长,个性不断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各个阶段的衔接对于盲童教育来说尤其重要,有些课程如果衔接得好,在后一阶段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衔接不好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如纠正盲态、定向行走的教学,一般来说,盲生的年龄越小,其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但教学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环境。如果各个阶段衔接不好,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又如盲童的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触觉的训练等,也有一个渐进过程,各个阶段的教学也要做好衔接,至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如何根据盲童的身心特点、遵循盲童少年的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以及管理方面,充分考虑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打好基础,后一阶段又为前一阶段做好对接,实现平稳过渡,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是让老师尽可能熟悉前后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小学的新教师,先安排在学前班任教一至两年,熟悉盲幼儿教育和多重残疾教育后,再到小学低年级任课,然后到小学高年级任课;中学的新教师先在小学任教一至两年,熟悉小学教学后,再安排在初中任教。其次是有计划地组织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有些课程如盲教育的一般理论以及盲人定向行走、多重残疾儿童教育、感觉训练等知识,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掌握教学方法。定期召开有各年级和各学科教师参加的教育教学交流会或研讨会,使教师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一起研究和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使前后两个阶段的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再次是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衔接。如定向行走课。试用课本是以年级来编印的,我们考虑到定向行走课的内容不多,但年级跨度大,从幼儿到初中都要教学,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些内容可以采取集体(小组)的形式来教学,有些则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各年级和各阶段的教学能够平稳过渡与衔接,我们把定向行走的教材统编为一本教材,在同一本教材中再划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前一阶段学生已有的基础,为学生下一阶段可能的发展提供条件。总之,“三学”整合就是要看到学生素质发展的连贯性和衔接性,通过“整合”达到巩固基础、提高效率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三理”整合
“三理”即生理、心理、伦理。“三理”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健康的身体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则是人赖以正常生活的支柱,而高尚的伦理道德又是人在其社会群体中赖以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对人的社会客观评价。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如果不解决情绪、意志等心理问题,人的健康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人的人格可能会受到扭曲,品德发生蜕变甚至会诱发犯罪。因此,“三理”整合的核心是心理,心理状况的完好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生理的发展和伦理的完善。从大量的研究和我校对盲生心理测评研究的结果表明:20岁以下的盲童在认知、情绪特征、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性格意志等方面与同龄的健全儿童相比都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视力障碍的影响,盲童少年的心理障碍,无论是出现率还是表现的程度,都比健全儿童要高,如过分焦虑、依赖、自卑、呆板、孤僻、退缩、敏感等人格倾向性心理问题,比健全儿童少年严重。
视力障碍对机体的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有些盲童在入学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很多盲童的活动空间都很有限,身体机能没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如个别盲生的盲态严重,甚至驼背。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调查表明:盲生的身高、体重、坐高、大腿围、肩宽、骨盆宽等项的发育等级都低于普通学生。因此,要加强体育锻炼和给予恰当康复训练,使盲童的机体能健康发展,此外对低视力学生做好残余视力的矫正、保护或视力康复治疗。
对盲童进行伦理教育也非常重要。良好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于后天培养的结果。盲童视力缺陷,接收外界的信息量少,思想就会狭窄,看问题容易片面。调查结果表明:盲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能力相对较差,这与个人行为观念、道德品质有很大的关系。在学校,盲生言语伤人、小偷小摸的现象有所发生;社会上,有些盲人参与迷信活动,为人看手相等。因此盲校要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教育主要是指对盲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总之,“三理”整合,就是把“三理”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使三者能够相互渗透、协调、统一和融会贯通,使盲生思想品德和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建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健全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如《宿生管理条例》、《班级管理量化评比制度》、《学生奖学金发放办法》、《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以及先进个人的评选条例》等等;各班设学习园地、读书角,开展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学校建立阳光广播站、业余无线电台、《中学生报》校园小记者站,出版《彩虹》校报;学科开展竞赛活动,如盲文摸读比赛、作文比赛、口算比赛,学校开展校运会、艺术月、文艺汇演、游园活动、联欢活动等,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民主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促进盲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2.实行全面渗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形成健康的个性。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的培养,还要完成对学生情感等非认知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最终目标也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整体提高。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如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材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以惊异吸引学生学习,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以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同时利用各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引导盲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提供生动有趣、健康成长的榜样和范例,消除不良的心理。此外我们还根据盲生喜爱音乐的特点,把音乐教学作为特色课程。要求小学毕业生要学会一种以上乐器,初中毕业学生熟练掌握一种以上乐器。因为音乐对调节人的生活,治疗心理疾病有独特的效果,它不仅可以丰富盲生的精神生活,抚慰心灵,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形成良好的心境,而且可以挖掘他们的天赋,让其充分地表现才华,从而激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培养劳动观念,让他们劳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一般来看,很多盲生在家里都很少参加劳动,即使是做家务也很少,有的甚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使他们对劳动有一种厌恶感,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愿做,依赖性很强。为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我们一方面利用班会课、思品课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采取不同的方法,让他们逐步懂得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知识的掌握和事业的成功都要通过劳动获取的道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开设生活自理常识、手工、家政等课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教育,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掌握简单劳动技术,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公益劳动,如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成立种植、工艺、养殖、编织等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参加小组的劳动,陶冶情操,养成劳动习惯;再次是走出校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工厂、农村、学校,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激发他们热爱社会,热爱劳动,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课,帮助盲生克服心理障碍。通过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辅导知识讲座,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能力以及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以及有需要帮助的学生,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形式,通过鉴别、转介、诊断,干预等方法,消除其心理不适,达到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健康心理的目的;其次为盲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一方面要求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要得法、得体,切忌挫伤他的自尊心。对盲生的不良行为既不能简单粗暴、急躁、冷酷,也不能迁就迎合、放松忽略,而应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和爱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教育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要有坚韧的毅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做到自强、自立、自爱,并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成功的事例,如史光柱、保尔·柯察金、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故事去教育和鼓励他们;三是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与普通中小学生,解放军战士文艺联欢演出,参加市中小学合唱节比赛,举办盲校学生手工艺品展览,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会比赛等,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总之,在伦理、心理、生理教育进行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和融会贯通,使整合具有统一性。
3.“三课”整合
“三课”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包括康复课程)、潜在课程。所谓活动课程指的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潜在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靳玉乐《潜在课程研究》)。我们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调整课程结构,开发校本教材,并把“三课”进行整合,以学科课程带动活动课程,用活动课程促进学科课程,把潜在课程引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如语文教学,除在课堂教学中强调采用发展性教学外,还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创建阳光广播站及《中学生报》校园记者站,开展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编辑《学生优秀作文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如音乐教学,除加强课堂教学外,学校还成立了艺术团,并把每年的五月定为艺术月,举行文艺汇演,组织学生到文化公园演出,参加市区教育部门、残联组织的演出活动和音乐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尖子人才,以带动全体学生。各科组也有计划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如盲文点字比赛、口算比赛、手工比赛等。此外学校还设立奖学金制度,对学习成绩优秀或进步大或参加各种活动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
4.“三才”整合
“三才”即把培养目标分为普通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盲生由于视力障碍或家庭教育等原因,个性差异很大,有的盲生除了视力缺陷外,其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好;而有的学生除了视力缺陷外,还有其他残疾。因此在教育教学或培养目标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认为在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通才和专才的教育与培养结合起来,把普通人才教育与高级人才教育结合起来。如对盲兼有智力障碍的学生,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生理自理等方面的教学,并通过手工课、家政课、劳动课进行简单劳动技术教育,使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也有一技之长,参加简单的劳动。又如个别学生虽然视力缺陷,但其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好,而且在某些方面有较大兴趣、学习成绩又特别好,比如音乐、英语或其他方面有特长,则可结合学科的教学或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给予培养,加强个别教学与个别辅导,为其将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打好基础。“三才”整合教育并不是在幼儿园或在小学或某一个阶段,从一开始就把学生进行分类,确定将其培养为哪一层次的人才,而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面向全体打好基础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